《中國制造2025》引領中國工業化發展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們這么一個大國要強大,要靠實體經濟,不能泡沫化;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工業核心競爭力;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日前印發《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這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一、新中國工業化的歷程
新中國成立以后,古老的中國開始了自己的以工業化為核心的新的現代化征程。新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可以被劃分了兩個大的重要時期:一是1949~1978年傳統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時期;二是1979年至今,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時期。以第一個五年計劃為標志,中國開始了傳統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時期。
傳統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模式主要是學習蘇聯的趕超型經濟發展戰略,其基本特征是:(1)以封閉的計劃經濟體制、極低的人均國民收入為基本國民經濟背景;(2)以快速發展趕超資本主義國家、建立獨立的工業體系、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為目標;(3)以優先發展重工業、優先發展國有經濟并逐步實現對其他經濟成分的改造、采用高關稅和高估本幣等方式推進進口替代、采用外延增長方式改善工業生產布局和區域經濟不平衡為四項基本的工業化戰略。
在此期間,工業盡管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但工業與一、二、三次產業之間,輕重工業之間,積累與消費之間的關系極不協調,資源配置和結構狀況存在明顯缺陷。雖然傳統工業化道路產生了許多問題,但經過近30年發展,中國初步奠定了工業化基礎,建立了較完整的工業經濟體系,成功地發射了“兩彈一星”,工業生產能力和工業化水平都有了較大的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進入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時期,其工業化道路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為:(1)以市場化改革和對外開放、較低的人均國民收入為基本國民經濟背景;(2)以改善國民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發展和人民富裕為目標;(3)以農業和輕重工業均衡發展、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積極利用外資和國內外兩個市場、梯度發展的區域經濟政策為四項基本的工業化戰略。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連續20余年的經濟高速發展,中國經濟總量、人均國民收入得到了巨大的提高,產業結構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中國成為一個工業生產大國,中國創造了經濟增長的奇跡。
2000年以后,我國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以后,我國的基本經濟國情已經從一個農業大國轉為工業大國,面對全球化、信息化的趨勢,我們需要新的工業化戰略來指導我們繼續推進我國的工業化進程,使中國從一個工業大國發展為工業強國。
二、中國制造業三大突出問題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世界各國都已取得這樣的共識: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的重要支柱產業,對國家的繁榮富強和國防安全至關重要。我國已是制造大國,但還不是制造強國。根據世界銀行統計,2012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為23306.8億美元,超過美國的18532.7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位。中美兩國分別占全世界制造業增加值的20.3%和16.2%。我國已是制造大國,但我國制造業仍面臨諸多矛盾,較為突出的有三大問題:
一是創新能力不強。根據相關統計,我國的創新能力指數(GII)及全球競爭力指數(GCI)在世界上僅處在25名~30名左右的位置。根據我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公布的《世界創新競爭力發展報告(2001—2012)》,2010年我國的創新競爭力排名在全世界的第15位。近年來,我國的研發投入(R&D)大幅增加,2013年已占GDP的2.0%。但是,多數工業發達國家的研發投入與GDP的比均大于2.5%——2011年,美國和德國的研發投入與GDP之比分別為2.85%及2.88%。根據2011年統計,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率為21.5%,而工業發達國家都大于35%。我國企業的研發投入和銷售收入之比,和世界著名企業相比差距更大。
二是核心技術薄弱、共性技術缺位。我國自行研制的大型客機C919的全部發動機均靠進口。正在研制的重型燃氣輪機的關鍵材料和關鍵零部件,如高溫合金定向及單晶工作葉片仍依賴進口。近年來,我國在加大對數控機床研發的投入,但是80%的高端數控機床至今仍依賴進口。2013年,我國已是機器人消費大國,位居世界第一位,但80%的機器人進口的。
三是資源浪費、污染嚴重。2010年,我國的GDP約占全世界的7.5%,但卻消耗了世界能源的19.6%。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約占我國GDP的32.6%,但是能源消費卻占全國能耗的58.0%。2010年,我國鋼鐵、建材等行業單位產品能耗比國際先進水平高10%~20%左右。空氣和水質污染嚴重,成為全國人民十分關心的問題。
中國制造業不僅仍面臨諸多矛盾,而且近年來又面臨著新的挑戰——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興起,我國面臨著工業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的嚴峻挑戰。2011年,美國政府正式啟動了“先進制造伙伴計劃”,提出了“在哪里發明、在哪里制造”的口號,要重新奪回制造業的世界市場。為了解決高校基礎研究和企業成果轉化之間的矛盾(稱之為“死亡谷”),美國政府專門建立了由一批“制造創新研究院”組成的國家制造創新網絡。德國結合自己的國情,提出了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工業4.0”計劃,以確保德國的世界制造強國地位。2013年,英國發布了《未來的制造》報告。同時,設立了先進制造、成形技術等7個“高價值制造推進研發中心”,為加快促進成果轉化。
來源:互聯網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